第三十章 知命_江山多骄
166小说 > 江山多骄 > 第三十章 知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三十章 知命

  文庭山这蕴含内劲的一声暴喝,震住众人。

  老喇嘛脸色微变:“文施主,切勿动怒。文施主于佛门典籍经文涉猎极广,却无明师导引而至误入歧途。还请文施主静下心来,听老衲一言。”

  “你还是哪里来就回哪里去罢,也不须得费力与我说那些佛理。”

  “文施主想必已入知命之年,以施主之感识通玄,这些时日应当也有所感应,既知天命不可违,又何必强求?”

  “哈哈哈···,你又想说什么废话?”

  “中原神器更易,皇气消散,龙血显于漠北。赵宋偏居江南一隅,国运羸弱。天下之势已成定局···”

  “不必再多说了,你我道不同。老夫只知自身命,不知天命。再者你个老秃驴说是天命就是天命了。哈哈哈哈···”文庭山一脸萧索,不知是怒是悲,放声狂笑:“天命不可违,我偏要违之;天命不可改,我偏要改之。哈哈哈哈···”

  “举头三尺有神明,文施主不可妄言。若天人震怒,恐灾劫降临。施主慎言。”

  “胡说八道!既然你不肯走,我正好也想看看,你的大圆满法是否圆满?”文庭山身形一闪而逝,几步步跨出,身影已经落在江岸。身形起落,稳稳立于江心。如履平地,脚下不起一丝涟漪。

  “可敢江上一战!”声音穿透广袤江面,四野震荡。

  “阿弥陀佛!”老喇嘛身上袈裟无风自舞,身形如苍鹰搏兔向着江心激射而去。

  “轰隆!”江面上炸起滔天巨浪,以文庭山为中心,重重叠叠向四周涌去。

  “哼哼,技止于此?”文庭山随手一圈,身后江水倒卷,惊涛骇浪铺天盖地。剑诀前引,巨浪之中,凝水为剑,千千万万,锋芒毕现,朝着老喇嘛呼啸冲突过去。

  “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···”

  老喇嘛盘坐当空,口中低颂经文,双掌合什,缓缓向下推出。双掌之间层层法阵弥散开来。正与那颜光所施展的大金刚轮印如出一辙。不过层层法阵随手施为,却有如实质,金光炽烈,铭文浮动,比颜光可高明了数十倍。

  老喇嘛低颂,法阵之间佛唱悠远,响彻寂空。任由万千水剑如雨瀑,不管骇浪席卷。自是如砥柱中流,岿然不动。

  “旁门小道攀华冠,我自一剑天下寒。哈哈哈哈···”文庭山纵声大笑,身后巨浪卷起一道巨大水柱,如长虹贯日,直撞老喇嘛。

  岸上驻足观望的众人,瞬间觉得如置身冰天雪地,衣不蔽体又被一河冰水当头灌下。寒气瞬间由心底充斥全身,又临阴风刮刺肌肤骨髓。

  老喇嘛身前法阵突显裂痕,轰然碎裂,一层、两层、三层···最后一层法阵破碎,老喇嘛身前一座铭文巨钟隐现。

  “当!”水柱撞上,老喇嘛身形为之一顿。文庭山闪现,骈指透过面前屏障直进。老喇嘛手掌缓缓推出,掌心梵文绽放,梵音绵绵。文庭山双指刺中对手掌心。

  一切梵音佛唱归于寂灭,老喇嘛闭上双眼,任那浩然剑意压迫袭来。

  文庭山收手负于身后,那巨大的水龙仿似抽离了生气,轰然直落,砸在江面上,溅起水浪千重。

  “你又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?”文庭山冷冷道。

  “阿弥陀佛,想不到文施主神功通玄,学究天人。老衲自愧不如,不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?”

  “呵,混账。”文庭山杀机毕露,森森寒意直抵老喇嘛心底。

  老喇嘛脸上惊异一瞬间闪过,身形却纹丝未动。

  “哈哈哈哈···”文庭山放声大笑,似开怀?似嘲讽?

  “唉。”老喇嘛轻叹一声,身形飘然而退。领着玛巴斯等人离去。

  “前辈神技,晚生叹服。”华服公子拍手赞叹。

  文庭山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,转身就欲离去。

  “前辈如此胸怀气量。若效力朝廷,将是社稷之福,百姓之福。”

  文庭山倏地转身逼近华服公子,一旁的老者正欲上前一步挡在公子面前。文庭山双眼冷冷一扫,冷哼一声。老者如受重击,脚下跌跌撞撞倒退两步,堪堪稳住身形。文庭山气势如山,毫不客气压迫过去。那华服公子瞬间额头冷汗淋漓,虽心有傲气,却也不敢再开口言语。

  “你此话当真?”

  “当···。”华服公子紧咬牙关,艰难地吐出一个字,下一个字却再也没力气说出口。

  “哼!”文庭山不置可否,收敛气势,转身领着几人离开。

  华服公子身上压力一松,长长舒了一口气,双眸中光芒闪烁。

  “殿···公子···”身后老者上前,华服公子抬手。

  “没事。此人不能为朝廷所用,当真可惜。”

  文庭山与王坚携同齐临玉、陆亭晚往夔州而去,一路上几人都沉默不语。齐临玉望着文庭山地背影,略感萧索,这个背影,怕是当今世人都只能望见的背影吧。那日在江上,那道铭刻在齐临玉心底的一抹孤独的背影,渐渐与眼前的身影重合。

  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,这世上除了他自己,还有谁能理解他的内心。这种曲高和寡的孤独,当真高处不胜寒。

  “先生,那老喇嘛是什么来历?”陆亭晚快步上前,跟上文庭山。

  “一个心思活络的方外之人,一个一根筋的凡尘俗子。”

  “啊?”几人都有些不解。

  “吐蕃密宗佛门的喀巴达上师,传说乃是某位明王转世。”

  “这么神奇的吗?”

  “虚妄之说,不足为信。”

  “先生与这位明王似乎有些过节?”

  “谈不上,顶多是年少轻狂揍过他两次。”

  “呵呵,先生就是先生。这才是我辈人的楷模。”陆亭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,文庭山则淡然一笑。

  “只是想不通,他那点修为,怎么有胆量与先生正面交锋。”

  “他修为可一点不弱。”

  “那怎么三招两式就输给先生了?”

  “我也只是取巧胜他一招半式。”

  “啊?怎么会?”

  文庭山一笑置之。

  “将军,你可知那公子哥是谁?”齐临玉问道。

  “六皇子,永嘉王赵孟启。身边那位便是大内总管肖青素。”

  以齐临玉的绝顶才智,稍稍一想便明白了这位六皇子此行的前因后果。这牵扯道朝中史、贾两党的明争暗斗。现如今皇帝老迈,太子以及其他有实力的皇子都毫不避讳地行动起来。

  太子一脉以当朝右相兼枢密使史松芝为首,不过近年来史松芝在与贾思道的争斗中稍显颓势。而以贾思道为首的六皇子一脉则迅速崛起,颇有些后来者居上的意味。加之六皇子性情淳良,行止谦恭,在朝中声望隐隐有超过太子的势态。再有这次贾思道领兵马大元帅之职督襄淮军马,而六皇子亲自来到四川,其目的不言而喻。

  “先生,喀巴达说你已入知命之年有所感应,是指什么?”不光齐临玉疑惑,其他两人也是不解。

  “天下大道乃至各行各业,各人领悟不同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各不相同,所能达到的境界亦各有高低。前面我曾说为学者,意境为锋、博学为气、笔触基。我自以为得其一者为一种境界,得其二者为第二境界,得其三者为最高境界;然而同一境界中不同之人所专精擅长不同,故而成就亦不相同。

  武者修行一道,有传说隋唐之前,天下武修也有三境界一为识灵、二为知命、三为入圣。然而自唐末安史之乱至本朝初年两百余年来,战火不息,兵祸不止。武道江河日下,武脉式微,几近断绝。我朝安定不足百年,又逢强敌肆虐,外患纷呈而至。如今武人多在识灵境;知命境寥寥几人而已;入圣者绝无仅有。更是少有人知道武道三境界。

  那喀巴达说我入知命表面是说我年岁已到,实则是说我武学境界。”

  “那喀巴达与先生在同一境?”

  文庭山点点头。

  “那他所说的有所感应又是什么?”

  “你到时自会明了。”文庭山摇摇头。沉吟片刻,突然转头看向齐临玉:“私以为兵之一道,也有三境。”

  齐临玉面色激动,凝神肃目以待下文。

  文庭山思索良久,仿佛在考虑要不要说,过了许久,才轻叹一声,缓缓说道:

  “治军有道统兵有方为其一境;算无遗策,料敌制胜为其二境;当者披靡,望者自溃为最高境界。我只是以武学之道揣度兵之一道,至于正确与否,你还得多问问王将军。”

  “是,临玉记下了。”

  “然而,我朝开国以来,历代皇帝皆重文抑武。兵之一道也是坎坷崎岖。且天下大道皆受制于皇权,皇权自命授于天,实则亦是授于人,当真可笑。天下大道,无论武道,兵道,儒、释、道三教,乃至王道,抑或其他,若有所得,均可成至高无上之道。而最难明的是人心,最难定的也是人心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66k.cc。166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166k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